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_可靠的炒股配资_股票里如何加杠杆 > 股票里如何加杠杆 >
6月8日讯(记者王玉龙)非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潍坊市重视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一)
为庆祝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精神要求,6月8日,由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市关工委、共青团潍坊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潍坊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青少年非遗研学大会暨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在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举办。
本次活动聚焦“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主题,以总结和推进青少年非遗研学、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为抓手,展示非遗实践成果,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启动仪式上,“山东省高校艺术乡建联盟高密工作站”“潍坊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寻根研学之旅”社会实践基地揭牌;相关单位、企业签订了互进互促的友好发展协议,与会领导、专家、各县市区文旅局负责同志共同参观了艺博园各非遗展馆、泥塑文化艺术馆、昌盛泥塑合作社非遗工坊、姜庄小学等非遗研学点。
启动仪式上,“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做、非遗少年演、非遗少年游”系列主题活动同步开展,从青少年的视角感受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高密市精心编排诗朗诵《守望》、快板《凤城娃娃爱非遗》等“非遗少年说”系列作品;创编《文华高密“遗”路精彩》《时光穿梭非遗新篇》等“非遗少年演”演绎节目;开办“非遗少年做”作品展,展示了高密及潍坊各县市区的40多个非遗项目作品。
启动仪式上,青少年非遗研学同步启动。当天300多名来自各地的青少年在艺博园研学教室、泥塑艺术馆、部分艺人工作室、昌盛泥塑合作社非遗工坊、树花扑灰年画艺术馆等研学点,体验了丰富的研学课程。
另外,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今年的“非遗购物节”组织高密炉包、炒面蒸肉、石磨火烧等10多个极具特色的地方非遗美食类项目进行现场展演展销,还有茂腔和炉包的同频联动,让群众在选购非遗好物的同时,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体味非遗传承匠心,倾听非遗故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盛的文艺大餐。
当日下午,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题讲座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安丽哲,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朱振华分别以《谈中国式艺术乡建的演化与生态中国的建设》《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痛点、堵点和破解之道》为题作主题讲座,启迪发展思路,展望发展未来。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库,也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潍坊市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项目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各级党委政府非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非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潍坊注重发挥非遗“举旗帜、聚民心”的社会效益,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的经济效益,推动非遗融入景区发展、产业提升,凭借新理念、新技术实现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齐鲁文化腹地,潍坊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拥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99项、市级427项、县级1682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90名、市级436名、县级2049名。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项目,近年来,潍坊市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创新完善机制、强化保护传承等措施,坚持以用促保,推动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全面、系统、有效的措施下,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有效利用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永续传承。
在潍坊,非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更是点亮居民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将非遗与社区、乡村更紧密地结合,潍坊在30个古村落和非遗项目原发地社区率先推进了非遗社区建设项目。生活于非遗,受益于非遗,这些项目让非遗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方向、利用是动能。潍坊市通过大力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建立百余个非遗合作组织,发展近2000家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年产值206.7亿元,帮助10万多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同时,推动非遗融入社区治理,培育了17个非遗特色产业村、32个非遗特色旅游村、11个非遗研学特色村,受益民众超过20万人。
另外,潍坊市还创意开发了4条非遗体验式旅游线路,推出了40余个非遗沉浸式体验景区,来自北大附中、101中学等学校的上百万学子来潍体验学习,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潍坊的影响力。
(三)
非遗是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在潍坊,无论是全市层面,还是县市区、乡镇街道乃至村居、企业层面,同向发力,共话传承。
比如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高密市。
高密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扑灰年画绘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剪纸、聂家庄泥塑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前,高密市县级以上非遗名录涵盖10大门类166项。其中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遗名录11项,潍坊市级非遗名录34项。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4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8人,潍坊市级52人。获评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个,潍坊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5个。认定非遗工坊23家,其中潍坊市级11家。
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传承人脉,成为高密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高密非遗工作坚持“个性非遗、特色保护”核心,聚力实现宣传普及社会化、传承保护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非遗乡村特色化的“四化”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遗常精彩”在社区、在校园、在景区“三在”活动,高密市被评为“非遗在社区”省级试点县市。积极探索“非遗+”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广“项目+传承人+基地”“非遗+景区”“工坊+产业”运作模式,拓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展演等融合提升新模式,率先在全省开展“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做、非遗少年演、非遗少年游”系列活动,“文化高密薪火相传”非遗线路入选山东省特色非遗旅游线路。
在产业上,高密市集聚优势资源,发展培育剪纸、聂家庄泥塑、大红纸等文化特色村,丰富文创产品业态,聂家庄村被评为省文化生态名村,“红高粱”非遗市集入选全省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昌盛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姜庄镇入选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乡镇。
再比如本次活动的举办地高密市姜庄镇。
姜庄镇位于高密市正北方,辖区面积123.75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5.6万人。辖区内现有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剪纸、木板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等6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共33位,非遗从业者69位。先后荣获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东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山东省卫生乡镇、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等。辖区聂家庄村荣获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李仙村荣获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姜庄镇重视非遗产业化发展。镇党委自筹2000万元,高标准建成占地100亩泥塑产业园,形成“两园、三基地、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模式,以国家级非遗工坊——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为载体,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该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设置非遗研习所40余处,着力发展教育研学、农事体验、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推出非遗研讨、田园采摘等2条旅游线路,带动沿线12个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达10万元;打造“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每年可接待北京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20余个,研学人数超5000人。
该镇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艺术节,集中展示全市非遗技艺与美食,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之旅,借势节会这一平台,利用“互联网+直播”“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形式,非遗产品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增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非遗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姜庄镇拓展发挥“非遗保护+”炒股软件,大力发展“非遗人才培训”,镇内13所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民俗特色课程;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班60余场,3位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传承人、11位潍坊级传承人、17位高密级传承人带出徒弟150余人,非遗“后继有人”。